當世界走進雨林:COP30在亞馬遜開場,地球氣候何去何從?

COP30將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於巴西帕拉州首府貝倫(Belém)的亞馬遜會展中心登場。

這是氣候峰會首度走進亞馬遜核心區,外界普遍解讀為「把氣候治理帶回森林」的象徵意義,同時也是一次對巴西的壓力測試:主辦城市的交通、住宿與公共建設是否足以容納全球談判與公民社群的參與;如何在「展示亞馬遜」與「保護亞馬遜」之間取得平衡。主辦方強調會議將如期舉行,但各界仍關注會前治理節奏與透明度能否如實反映在場域管理與社會溝通上。

進一步探索聯合國 COP30 官方網站

承襲COP29:從巴庫的融資數字到貝倫的執行清單

  COP29在亞塞拜然巴庫達成的新集體量化氣候融資目標(NCQG)為COP30鋪下關鍵起跑線:期望2035年前每年3,000億美元的公部門資金,與每年約1.3兆美元的公私合計動員。這被視為《巴黎協定》後較具體的增量承諾,但也面臨「規模與品質」雙重檢驗,包括是否考量通膨侵蝕、是否附帶可核查的撥付節點、是否將脆弱國家優先順序與減緩/調適平衡寫進執行框架等。全球學者普遍將COP30定調為「執行之COP」:不再只是宣示金額,而是把資金轉化銜接各國下一輪NDC升級。若貝倫能在融資「質」上取得共識——例如治理與問責機制、資金可近性、風險分攤與民間資本槓桿——則有機會把COP29的數字,轉成跨年度、跨部門、跨區域的執行方案。

綠碳成敗關鍵:把自然從口號變資產

在亞馬遜舉行的COP30,無可避免地把「綠碳」(自然碳匯)推向鎂光燈。

巴西拋出「以保留換給付」的熱帶雨林長期基金構想,以及擴大碳市場銜接的政策訊號,試圖把森林常態保護轉化為可持續收入與投資級資產;英國等主要經濟體也將供應鏈反毀林規範(EUDR)與國際氣候資金盤點相互連結,凸顯「自然金融」的整合趨勢。


然而,綠碳要從森林轉化為資產,仍有四道必考題:

  • 其一,主權信用與治理品質是否足以支撐長期承諾;
  • 其二,碳權與利益分配是否清晰,能否保障地方社群與原住民族權益;
  • 其三,MRV(測量、報告、查核)能見度能否滿足監管、投資與查驗需求;
  • 其四,與既有法規如反毀林規制、盡職調查義務、金融揭露框架之間,是否建立一致且可執行的銜接關係。
     

COP30若能在自然正效益會計、專案品質標準、跨境規範互認與公共資金引導民間投資等面向取得務實進展,亞馬遜將有機會從地緣政治的爭議前沿,轉化為全球公共財的制度化起點;反之,若僅停留在擴張抵換規模、缺乏品質與治理配套,綠碳將難以成為彎折排放曲線的可靠解方。

公視新聞網

若貴單位正著手因應永續脈絡下的多樣變化,茂登碳中和環保有限公司可依實際需要,提供以 ISO 14064-1、ISO 14067 為基礎的盤查與產品碳足跡撰寫協助、森林與農地碳匯專案初步評估與MRV設計建議、以及EUDR與IFRS S1/S2之合規對齊與揭露文件整理,亦可配合外部專業單位辦理查證。我們聚焦務實可行的作法與合規風險降低,協助在既有資源條件下穩健推進的碳中和路徑。

點我諮詢

其他相關活動

作者: walterlwd 2025 Nov 7
臺灣正式發布NDC3.0 2035年減碳目標上調至40%,銜接COP30全球行動
2025 Oct 30
金管會修正年報準則 永續報告與IFRS接軌 啟動一致化GHG盤查與範疇三過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