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式發布NDC3.0 2035年減碳目標上調至40%,銜接COP30全球行動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即將召開之際,行政院正式核定《中華民國(臺灣)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宣示以2005年為基準年,於2035年將全國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降低36%至40%,並同步推出20項減碳旗艦行動與六大制度創新,作為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遵循巴黎協定 展現科學為本與透明治理

  雖非《巴黎協定》締約方,臺灣仍自主比照國際規範提出NDC3.0,呼應COP30「全球共作(Global Mutirão)」精神。行政院指出,此次版本延續「科學為基礎、透明揭露」原則,完整參照聯合國第4/CMA.1、1/CMA.3與1/CMA.5號決議文架構,明確揭露基準年排放量、目標年值、涵蓋範疇與方法學等內容,確保與附件一國家一致。


  環境部表示,NDC3.0的核心在於以公平與企圖心為前提,建立可追蹤、可驗證的減量進程。臺灣的目標設定涵蓋能源、工業製程與產品使用、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LULUCF)、廢棄物等全國經濟範疇(economy-wide scope),全面實施排放盤查與治理措施。相較2005年269.4百萬噸CO₂e的基準量,2035年預期可降至161.6至172.4百萬噸CO₂e。

環境部國家減碳新目標專區

十項主軸政策 全面推動淨零轉型

  依行政院核定內容,NDC3.0聚焦十項主軸,並對應提出 20 項旗艦減碳行動及 6 大制度創新。從制度面、能源面到社會面構築全方位氣候行動藍圖。其一,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2050年淨零法律地位,並推動中央與地方協同治理、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機制;其二,在能源轉型上啟動第二階段「多元綠能、深度節能、科技儲能、強韌電網、電力去碳化」五軸策略,發展氫能、生質能與CCUS技術,打造安全且智慧的低碳電力結構。



  產業面則以「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為核心,推動AIoT製程節能與循環經濟;金融面則建立碳費制度與總量管制交易(ETS)雛形,並啟動百億「綠色成長基金」,加速低碳投融資。社會面納入「公正轉型」、「綠領人才培育」及「社區驅動」行動,確保轉型過程兼顧勞工、原住民與脆弱群體權益。另涵蓋「氣候調適」、「性平」、「人權」與「兒少行動」,使永續轉型兼具包容與韌性。

環境部DNC3.0中文版

從國際共識到在地實踐 臺灣強化全球氣候責任

  環境部長彭啟明於行政院會報告指出,NDC3.0屬於高度挑戰的「登月級目標」,反映臺灣在亞洲區域中僅次於日本的減碳雄心。為配合國際1.5°C目標與COP28「阿聯共識」結果,臺灣將以強化再生能源發展、減少化石燃料依賴及非二氧化碳氣體治理為三大主軸,並逐步淘汰不具公正轉型效果的能源補貼,導入CCUS與永續航空燃料(SAF)技術

彭啟明強調,極端氣候已成新常態,2025年多次豪雨與颱風事件顯示防災體系需結合「減緩與調適」雙軌推進,政府將透過四年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與地方執行方案提升國家韌性。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在院會裁示,20項減碳旗艦行動已列為國家優先推動計畫,要求各部會加快執行,以實際行動回應國際社會對臺灣氣候責任的期待。他表示:「臺灣的NDC3.0不僅是政策宣示,更是產業與社會轉型的操作藍圖,體現臺灣作為負責任國際成員的決心。」


其他相關活動

作者: nsysu.mdce 2025 Nov 4
當世界走進雨林:COP30在亞馬遜開場,地球氣候何去何從?
2025 Oct 30
金管會修正年報準則 永續報告與IFRS接軌 啟動一致化GHG盤查與範疇三過渡安排